• 必赢565net官网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邢成起 :防灾减灾必须从基本的预防和安全走向韧性

    2019-7-12 8:40:35 人评论

    为何选择韧性 ?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时,越来越期望即使在极端灾害条件下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系统和社会系统也能够免于崩溃,并且在不依赖或少依赖外部救援的情况下 ,依然能够快速地从灾害中得到恢复,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功能正常运行。

    对此,传统的防灾减灾思路及方法,已显乏力 、难以为继,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韧性理论 ,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途径。


    目前 ,韧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在防灾以及相关领域广泛使用的概念。虽然不同组织或学者对韧性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都强调系统在不改变自身基本状况的前提下,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吸收、适应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

     

    那么,韧性在整个防灾系统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它与传统的预防和安全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关系?

     

    image.png

    如图1-1所示 ,灾害是自然事件(如地震 、台风、泥石流等)作用于人类社会的结果,本质上是人类社会防灾减灾工作不充分、不周全造成的。

    此外 ,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防灾工程是从无到有的,因此防灾工程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变量来考虑,它与自然事件、人类社会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灾害防御系统 。

    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四个区域(图1-2)  ,即:A区为灾害(灾害社会) ;B区为预防(预防社会),即有预防的社会 ;C区为安全(安全社会),但是一定标准下的安全 ;D区最重要,代表韧性(韧性社会)。

        由此可见 ,韧性在整个防灾系统中处于最顶端的位置 ,是最高级别的安全。同时这个防灾系统还表明,应对自然灾害,必须是防灾工程+人类社会(即社会作用),必须从基本的预防和安全走向韧性,必须从传统的“硬抗”思维走向“以柔克刚”的韧性思维。

     这或许也是韧性理念为什么能够在防灾减灾领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的原因之所在。



    相关资源

      暂无相关数据...


  • XML地图